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园新闻 > 教学反思:静默语文

教学反思:静默语文

2018年10月10日 10:20:29 来源:教师吧 访问量:46

静默语文

 

樊家川镇九年制学校         杨苏洲


在喧嚣繁华中觅一处荒凉和冷漠,于清幽静默、沉寂安然中汲取智慧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认为“学会进入静默,保持静默,是教育的源泉,也是生命成长的源泉。有静默的教育,才会成为有智慧灵光的教育,静默的创造力,就是教育的创造力”,静默是教育的智慧。当下的语文教学,充斥着浮华和浅薄,各种语文教学论在新课改的挟裹下甚嚣尘上,语文教学改革亟待冷却,让静默的清辉涤除语文教学的尘霾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:“所谓‘静’,便是指心界的空灵,不是指物界的沉寂”,静默是生命深处的空灵跃动。苏东坡说:“静故了群动,空故纳万境。”这是艺术的空灵之美。静默语文是思想空灵纯澈后的超越升华,静默语文是博览群书时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静默语文是清风明月,自然风物的本真,静默语文是静待花开的无言大美。在静默中思考,在静默中砥砺锋芒,让静默成为语文教学的诗意释放。


静默语文的研究是基于语文本体的重构和学理阐释。李吉林的情景语文,窦桂梅的主题语文,于永正的五重语文,孙双金的情智语文,王崧舟的诗意语文,薛法根的简约语文,盛新凤的和美语文,周益民的诗话语文,李卫东的感悟语文,熊芳芳的生命语文,赵谦翔的绿色语文,严华银的安静语文,这是当下语文的几大流派,各有其内在特色与核心理念,不但具有专业的前瞻性,也具备语文人的心灵关照。无论是情境语文还是诗意语文乃至安静语文,都需要静默的力量,在静默中创新生长,和谐共振。静默语文的提出源于上述几大语文理念的生成,是通过对当下几大语文流派的学习研究思考而形成,静默的理念是一种精神上深刻与内敛,是凝结升华,是沉寂超然。唯有静默方显语文博深之大美,唯有静默方显语文雅约之静美。


静默语文是与新课改的精神一脉相称的,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,教师的属教师,学生的属学生,各行其道,并行不悖,相生相成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特质,面对文本,教师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,不唯教科书是从,学生得有阅读方面的积累。“学问之道在恒久,在雕琢,慢慢来,时时刻刻,天天月月,不为考试突击复习旋即抛诸脑后(邓正来)”,语文的学习非朝夕之功,而是长期的积累雕琢。语文教学有其静默之美,静默让语文诗意芬芳、香远益清。静默就是充分释放,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主阅读、独立思考,让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思维上的超越。静默是思想上的狂欢乐与精神之花的璀璨绽放。比如笔者在执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的《<诗经>两首》中的《关雎》一诗时,就曾静默课堂创设做过探究。“《关雎》是《诗经》全书的第一篇,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”,这是人教版教参的背景资料助读,如果就本诗单纯的去讨论男女恋情、男女相思之缠绵会让课堂呆板沉闷,学生们的理解难免会肤浅、粗糙。孔子评价《关雎》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,诗经是纯正平和的,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无邪”,我在创设教学情境时,先向学生解释了关雎这种水鸟的特点,忠贞纯一,鸟犹如此,人何以堪,然后简单介绍周文王与太妃的故事,由此引入本诗主题的学习。让学生自主阅读,反复品味,静默思考。整节课安静有序,学生门似乎穿越到了那个民风淳朴、素净清明的时代,他们在用心感知着、体味着、涵泳着。静默让思想驰骋奔腾,静默让情智自由翱翔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静默的因子,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大化之美和生命的无限张力。


静默中的语文,必定需要静默中的阅读。它不强求书声琅琅的盛大欢悦,不会要求学生在高声朗诵中思考,不会强求学生在欢呼雀跃和掌声雷动中释放思想,它要求学生要有静默的意识、能力和习惯,学会在静默中与自我对话,与他人对话,与生命对话,这便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地美妙大境。李政涛教授说:“凡是与精神行关的能力,都一定是在静默中养成和提升的”,静默语文需要一份情怀和执著。学生的静默源于教师的静默,只有教师精神灿烂,情怀雅致,对生命花期的到来不急、不躁,用心呵护,用情抚慰,在静默中观察、点拨,在静默中微笑,那么学生才会在静默中收获成长,学生才会在静默的语文中获取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,这种静默的能力一旦形成,就算学业未成,那么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在自己的精神深处也会形成一道天然屏障,能够拒绝各种诱惑和风潮,这就是静默语文的独特魅力。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这是《大学》里的修齐治平之道,静默之道可稀释当下的浮夸语文、热闹语文,让思想沉寂内敛,沉寂于自己的课堂书斋,沉寂于故乡的虫鱼草木,沉寂于生活的云烟小筑,沉寂于自然地长河落日、星空斑斓。唯此语文之静默将会彰显无限生机,语文的课堂将会变得丰富而深沉,学生的心灵将会在深邃广袤的思想原野中发酵、成长。


静默语文要求语文人具有君子气象,具有高贵的精神品格。著名学者邓正来对品格和学问做过精辟的论述:“人不正则无气象,无气象则无大学问,如果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在偷鸡摸狗,那么也不可能做出大学问来。品格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构,浩然正气是养出来的,没有独立品格,就没有自由意志,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个人的学问。做人要有气象,要正;做学问要立志高远,追比先贤”,语文人要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”地济世情怀、超然气象;要有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地博大胸怀、高远之志;要有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地追索求进精神。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静默中生成的。祛除浮躁,韬养正气,脚踏实地,静心思考,充实语文之大美气象。


静默是一种境界,静默语文是心灵地沉思和生命自省观照。司空图的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,严羽的“不落言筌,不涉理路”,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,是艺术心灵的自我观照。用艺术心灵的美学范畴去统摄语文课堂教学,会让语文含有艺术的风韵。宗白华说:“艺术心灵的诞生,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。”而忘我就是生命的沉思、自省。艺术是精神诉求的外观呈现,是生命灵性的涟漪相荡,电光石击,而艺术意蕴正是生命在静默里的光辉吐露,是智慧灵光的刹那一显。只有忘我的沉思、自省,才能在文本学习中完成知识的重构与整合,而重构、整合知识需要静默的力量。静默是一种直指精神天地的、蓬勃而葱茏的伟大力量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宁静恬淡之境总会给人以力量,它是生命初发的原力。静默正是宁静恬淡之后的大飞越,于静默中天马行空、汪洋恣肆,语文有了静默的滋养便不会浮华浅薄,语文有了静默的力量便多了一份深刻与厚重,语文由此生发出的精魂气魄将会生生不息,成为生命蓬勃葱茏的绿色原野,静默语文是“渊默而雷声”的大智大美,更是生命成长的空灵静美。



编辑:李少一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威县柳疃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河北生威县常屯乡后柳疃村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